會刊內容


   歡迎光臨。
  
      



會刊首頁   會刊文章搜尋  
標題: 漫談巴金森氏症診治的今日觀(上)
年度: 113        卷別: 68         期別: 10       分類: 學術專論
作者: 譚健民 林恩能 蔡凱宙         科別: 其他
檔案下載:         下載

內 容


根據世界醫史的記載,詹姆斯-巴金森(James Parkinson)是第一個於1817年在其關於顫抖性麻痺論文(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中,描述六名神經系統疾病病人具有某些症狀與表徵病例的作者,James Parkinson並將其所發現的疾病命名為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在臨床上,巴金森氏症最早的症狀或許僅是單側手指出現不明顯的顫抖,並逐漸導致全身僵硬或運動緩慢的一種症候群,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大腦中某些特定神經元所衍生的病變,使得連合後殼核(post-commissural putamen)與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s)減少,並進一步伴隨血清多巴胺(dopamine)濃度的下降,甚至缺失與不足的臨床現象。

巴金森氏症人口群年齡都在60歲或以上才逐漸發病,估計約有5-10%巴金森氏症病人在50歲前,就已被診斷出來,而稱之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young onset Parkinson’s disease),其中未被診斷或被誤診的個案也不在少數。巴金森氏症在診斷後,通常還可存活10-20年,男性比女性容易罹患巴金森氏症,但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死亡風險並沒有性別上的差異,大多數認為與遺傳變化與環境因素可能是造成巴金森氏症衍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通常與遺傳有關,其形式與特定基因變異有著不等程度的關聯,但這些因素究竟如何使某些人更容易罹患上巴金森氏症,目前而言尚不很清楚。









回頁首  回前一頁

 

 

本站最佳瀏覽模式為1024*768, High-Color.
台北市醫師公會 版權所有 @ 2004
WWW.TMA.ORG.TW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74號6樓    
電話:02-2351-0756     傳真:02-2351-0739